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流散文学——过去与现在

2023-10-31 来源: 浏览量:

2023年10月26日下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客座教授、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客座教授,国际知名流散文学与跨国文学研究学者温卡·奥门森(Wenche Ommundsen)教授应邀于外院3008室开展了题为“流散文学——过去与现在(Diasporic Literature---Then and Now)”的讲座。本次讲座由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忠副教授主持,英文系主任张国庆教授、副主任姜大雨副教授、英文系教师田卓灵博士等老师出席,外语学院硕博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张国庆老师代表英文系对奥门森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奥门森教授给予武大英文系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及科研项目的贡献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而后,黄忠老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就奥门森教授的任职经历、学术成就及其与武大的渊源向与会师生作了简要介绍。

本次讲座围绕着“流散”一词展开,奥门森教授从理论、文学和文本三个部分切入,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流散文学的“前世”与“今生”。

首先,奥门森教授从理论角度向与会师生介绍了“diaspora(流散)”一词的定义及争议。在介绍相关理论之前,奥门森教授先就“流散”一词的起源及意义作了简单介绍,她指出于“流散”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撒播”、“散开”,最开始用以指代流亡至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随着近三四十年现代流散群体的逐渐扩大,专家学者开始对“流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今,对于流散和流散群体的界定及意涵随着时代和文学及文化研究的发展逐渐外扩,流散从原来的单指被迫流亡的人口变为涵括主动移民的人口。但奥门森教授指出,对流散的定义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地方,理论家对此也有争论,例如:一群流散人口在何等情况下不再被称为流散?他们何时会被主流人口同化?一个人是否可以自由选择流散身份?

随后,奥门森教授从文学角度讲述了流散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分类的出现,流散文学的主题及写作影响因素。奥门森指出,由于欧洲文学研究的出现恰逢西方民族国家的崛起,早期文学往往根据民族国家和语言进行分类。随着当代写作的文化、种族和国家性日趋复杂,文学产生了诸如后殖民文学、多元文化文学、跨国文学、流散文学和世界文学等新的类别。而流散文学这一分类的出现,正是对个人身份及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国家、种族等标签的印证。奥门森介绍,流散文学的主题大多围绕着疏离感、无根感、思乡、身份危机、生存危机、同化、混杂性、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流散群体中的代际冲突、文化刻板印象等展开,然而一些近现代流散文学作者否认和排斥书写典型、甚至刻板印象化的流散文学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为流散文学创造出新的生命力。流散写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目标读者、语言、居住国和来源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年龄、阶级、性别、世代、个人历史和兴趣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作家的书写。可见流散文学并无定式,也无具体定义,在流散写作中,作家可以创造出任何他们想要写的、想同世人诉说的故事。

最后,奥门森教授从文本角度结合四部不同时期的华裔流散文学作品,向与会师生阐释了流散文学的过去与现在。这四部华裔流散文学分别为黄树屏(Wong Shee Ping)的《多妻毒》(The Poison of Polygamy)(1909-10),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Nina Wan的The Albatross(2023)和匡灵秀(Rebecca F. Kuang)的Yellowface(2023)。其中《多妻毒》和The Albatross属于澳大利亚华裔文学,《女勇士》和Yellowface为美国华裔文学。奥门森教授从之前提到的主题和影响因素入手,简要介绍了四部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目标读者、语言、主题和基本内容等。奥门森指出过去和现在的华裔流散文学虽有不同情节背景、强调不同的主题,但他们都展现了当时社会中流散群体的问题和多元性,特别是新一代年轻、自信、勇敢的华裔流散作家,他们不仅代表着不一样的流散群体,而且更为这不一样的流散群体发声,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挑战主流的声音,抨击西方社会中的刻板印象及当代种族歧视的本质,反映出后疫情社会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时下热点。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大家踊跃发言,同学们纷纷就感兴趣的问题与奥门森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主持人黄忠老师总结本次讲座,指出奥门森教授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其讲座内容丰富且深刻,想必激发了在座同学对流散文学的兴趣。

(通讯员:张艺璇 / 供图:侯懿云、张艺璇)